“名师”不是一朝造就的,本文通过管老师对人生经历的回忆整理而成,抽丝剥茧般还原了“管式”教学理念的演变过程,力求向大家还原出一个立体、鲜活、真实的管卫东。

一. 大学时代——奠定了教师的准则

 

(一)“高人”点拨

相对于大多数只会按照课本的内容照本宣科的大学老师不同,在管卫东的大学时代,遇到了两位对他大学生涯乃至今后从事教师工作有深远影响的两位老师。对于教师工作的意义,也许,正是从这一阶段形成的。

在大一的时候修普通生物学课程,任课教师名叫陈五四。陈老师当年已准备好出国深造,而管卫东这个班是他临行前带的最后一个班。学生很快发现,和其他教师不同,陈老师上课从来不用教材,而是把脑中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倾囊相授。脱离课本,不只是讲解纸面上学生自己也会看的内容,而是把对于这门学科,自己的平生感悟和心得与学生分享,这难道不该是老师做的事情吗?

大二的时候,本校的物理化学(物化)老师胡英也让他有相似的感受。和其他所有教师不同,胡老师要求全班同学不许做笔记,不许翻书划重点,只是用心听课,同时告诉学生无需担心考试,所有班上的学生都会给及格以上的分数。当学生们报以欢呼和鼓掌的时候,老师道出了自己的缘由。他这么做源自多年前对一个学生的内疚。曾经有位学生,在他的课上考试考了59分。1分之差没有及格,也就没有达到学校要求失去了拿毕业证书的机会。59和60分在这位教师看来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却造成的是伴随一生的遗憾。我们总是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而这位自动放弃法宝的教师,真正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学生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而不被考试所束缚。这样的教师赢得了所有学生的尊敬。

从这两位教师身上,我们看到管卫东对于为师者标准的理解: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把知识融会贯通地理解传递给学生。比起知识和考试本身,大道至简的学习思维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是教师工作值得人们尊重的地方。

 

(二)大学并修六个理工专业的融会贯通

由于任性地用大学的解题方法做高考试题,加上想提前交卷显摆自己,漏做了几道大题,使得多道十拿九稳的压轴大题不能得分,错失了本来稳上清北的机会。

高考的任性并没有给管卫东带来太多的感受,直到去了上海的华东理工大学,不甘心的他再次做出了任性之举。他把学校开设的所有感兴趣课程选了一个遍。最多的时候,一周给自己安排了73节课程。当然,大多数课他只去听一节,觉得老师讲得有水平就继续,如果不合他胃口就不上了。选课只是为了能参加考试和获取做实验的资格,而更多的时间他泡在图书馆里自学。

甚至有时本校的课程都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他还多次骑着自行车跑去复旦大学旁听了一些课程。直到多年以后,一些复旦生物系的同学拉群团建,都把管卫东拉进了群。至今在大家眼里,管卫东都是他们那一届的同学和校友。

以这种方式,在大学四年,除了自己的石油加工专业,他自学了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数学,计算机五个专业。多个学科之间,管卫东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着知识的营养。

 

(三)我本“四六级菜鸟”的启发

根据管老师自己的描述,他的四级考了三次才勉强及格。对于一个理工科男生来说,英文这种文科专业学不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对于管卫东来说却不这么想。他平时很注重单词的背诵,也跟着老师上课进行听力的训练。但是一到考试不理想,他听到老师最多的建议就是多背背单词。这让他总是一头雾水。

更有一次,在六级考试失利之后,和他一起考试的一位公认英语不如他的同学却莫名其妙地通过了六级考试引发了他对于英语考试的思考。为什么有些人英语水平并不高,平时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复习英语,但是考试却能够通过呢?这绝不是侥幸,一定是在考试之中,除了英语能力和单词之外,还有点什么是没有被发现的。

这种启发使得管卫东在六级之后专门花时间研究了国内所有他听到的英语考试。凭借着之前多学科综合学习的思路和能力,再加上对于英语考试学生实际需求的临场分析,很快,他解决了英语制约于单词和英语能力的说法,通过理科生的思维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考试超水平发挥得高分的方法。这为管卫东对之后作为新东方英语考试的开山讲师及中国培训行业英语课程标准的开创者奠定了基础。

在当时,他发现了英语老师讲解试题总是先知道答案后倒推出答案的归纳总结。而英语中的阅读部分,做题的前提总是基于对文章的全部理解之上分析出的做题方法。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觉得英语老师上课讲解的所有所谓的解题思路都是建立在好学生能听懂和看懂所有文章内容的前提之下的。而英语如此好的学生又有多少呢?即使有,他们需要听老师翻译文章吗?纯粹是瞎耽误功夫。而对于那些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真正需要考试中技巧帮助的学生,这种课程根本听不懂,一样是浪费时间。

 

(四)酒醉对赌TOEFL和GRE

就这样,凭借着对四六级英语考试研发出的“神器”,老管多次参加了社会上各种英语考试,磨练自己的英语备考理论,提炼出一种可以短时间应对所有英语考试通用的高效复习方法。

1994年1月,在一次同学聚会中,面对“挑衅”,借着点酒劲和北京两位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赌TOEFL和GRE考试。话一出口,酒醒,心里暗自“打鼓”。虽然当时四级考了3次,六级考试没及格的水平,但是凭借着自己对英语和考试的理解,仅4个月的时间——1994年5月14日就考出TOEFL630/677的高分。5个月后——10月14日, GRE考试得到2300/2400的分数。让两位自认为英语水平远胜于他的英语专业同学大跌眼镜。

 

二. 新东方传奇:思辨至上理念的形成

 

(一)短暂的“科学家”之路

管卫东1993年大学毕业,相继在中石化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工作,后来又跳去中科院遗传所学习分子重力学。

 

(二)结缘高端英语培训

然而平淡无奇和朝九晚五的工作注定不适合他。当时正是出国留学热潮席卷全国的时候,在考完托福和GRE考试之后,管老师辞去遗传所的工作去了一家叫实力的培训机构做了GRE老师,并在这段时间开始接触到了GMAT考试。

当时在国内还没有培训机构真正搞明白GMAT考试到底该怎么讲。而逻辑严谨,考题灵活,思维至上的GMAT考试恰好和老管一拍即合。管卫东那时才发现他所推重的英语学习思维和复习方法,在GMAT之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三)入驻新东方

1995年底,管卫东以GRE/GMAT老师的身份进入新东方。凭借着他新颖的教学思路和直击学生考试痛点的有效备考手段,一跃成为新东方的王牌讲师。和俞敏洪,宋昊,胡敏,钱永强等一批杰出教师成为中国英语培训界的领军人物。

授课期间,管老师也同时研究着GMAT考试,便于在授课时,把整个教学性研发过程都说清楚。由于这个角度跟几乎所有当时的一线老师风趣笑话加励志故事的新东方风格不一致而遭到很多质疑。但是,当时的新东方还是很开放的平台,特别是俞敏洪老师支持管卫东的研发,再加上当时很多新东方的学生喜欢管卫东的思路和课程。

当时还有另外一位叫钱永强的年轻教师也是以风格迥异颇受学生欢迎。于是发生了很有趣的事情,在新东方几个讲逻辑课的老师中,钱永强和管卫东出现了对比教学竞争,也就是由学生打分评选管卫东老师和钱永强老师的教学那个更受学生青睐。在钱永强老师和管卫东老师教学竞争中,两个人互补互进,不相上下,这也使当年的新东方逻辑课程,由于管老师和钱老师“之争”更显活力。两个人在新东方的名气也随之增加。而正式这段时期,是管卫东从教学考试开始出现教学理念的重要时期。

 

(四)开启全新教学理念

在1997年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案例。俞敏洪老师的秘书白小军,新东方另外一位颇有名气的老师宋浩,和管卫东三人同时拿了一道LSAT选择题,LSAT是当时公认最难的法学院考试题目,在国内的通过率极低。在三人都没有做过题的情况下,管老师只用了15秒得出了答案。而此时,白老师和宋老师连题目还没有看完。两个人开始质疑管老师要么是做过这道LSAT考题,要么就是蒙出的答案。因为不可能有一个人这么快就能够解决这么难的一道题目。当时的管老师也很疑惑,回顾了考题大概一分钟,然后想自己是怎么得出答案的过程。

正是这件事,在1997年,使27岁的管卫东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疑惑。我们所教授学生的做题思路真的是学生在考场上真正会经历的做题思路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做题的时候也不确定我们是如何得出答案的不是吗?从那天开始,管老师就致力于研究考场上考生所需要的能力、思维、心态等等,而这些才是考生在考场上需要的真正的东西!管卫东老师对于教学理念的研发历程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22年间,当年传奇的新东方第一代教师,这些新东方神话的缔造者们,几乎都离开了教学岗位,做了管理或转行做了其他行业,而管卫东则一直坚守都在教育第一线。

教学理念的精进和完善,恰恰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坚持,加上应对考试思路变化及学生接受力的变化。一种理念的形成,需要时间,更需要经验,对学生能力,思维,考试状态的不断挖掘和研究。

 

三. 十年之变:大道至简,融会贯通

 

(一)教学再度质的飞跃

管卫东在国内教授GMAT名气已经如日中天。所有当时要考GMAT的学生都要上他的课才敢去考试,国内出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辅导教材“GWD”,直到今天还是每个GMAT考生复习时必用的考试圣经。这样的影响力甚至使GMAT的出题机构GMAC都感到忧虑,在2006年把管卫东列入黑名单,并禁止他再参加GMAT考试。而所有这些都没有阻止管卫东对于教学改进的前进脚步。

2010年之后,管老师的教学体系再次有巨大变化。由于在考场上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在范畴之内,只有研究在学生什么都不会的情况下,也能解决问题的思路才是管卫东认为的真正的考试培训。

这10年间他的工作就集中在这一体系中运作。对于考试培训的对象,他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是相对于18岁以下的人群;另外一块是相对于18岁以上的人群。他的教学方式变成了纯应用型教学——也就是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要做到不只是会做题,而是要简单性解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二)惠及中/高考

这段时间管老师逐渐减少了出国留学课程的讲解。在他的讲课生涯中,最看重逻辑体系,以前的出国留学考试讲解中也体现出了逻辑体系的功能。而为了解决留学考试的逻辑体系达到顶峰之后,感觉用它解决出国留学考试已经没有任何挑战性了。他又把重点转向了中高考。

这些年来,他一直重视教会学生。何为教会?就是学生在听完课之后,自己也能解决以前没见过的问题。这就是他现在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什么呢?管老师感觉到时代变了,学生所需要的能力也需要改变了。

体制内的学校所教的只是知识性的学习教学模式。但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早就不应该只是知识性的教学,而应该是综合性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各种问题。

拿做题举例。如果A叫做题目,B叫做解题方法,C叫做找出属于自己的能力。管老师认为考试培训所教的应该是C。不只是讲解这道题目的做题方法,而是要教学生如何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方法。但这其实还远远不够。

 

(三)2019,新的研发,新的征程

到了今年,2019年,他又在解决什么问题呢?三方面问题:动力;行为;逻辑思维。

加强动力,行为和逻辑思维的研发定制,和对于学生整套的动力-行为-逻辑思维解决方案。使得学生最终达到可以自我学习的学习过程。这是培训向教育的一次革命性转化!

管卫东干过很多分职业,也创立了很多公司。他说他曾经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或者一个教育家。在20年的犹豫之后,他发现自己一直是以教育家的标准在要求自己。他做了那么多教育公司。他发现培训行业都是一些培训商业公司。打着培训的旗号,为了多收钱把学生的问题不断地复杂化,系统化,课程越上越多,学费越来越高,还美其名曰为教育投资。

在最近10年的反思之后,他决定做一家真正的培训教育公司,只收最少的费用,用自己所研究的教育理念教会学生各种能力,开发属于他们自己的潜能。用他的话说就是今天的培训只是为了一个目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后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